王妃她总是不来 第2节
短暂的晴天过后,浓云再次压境,天地都失去了原本应有的颜色,四处皆是灰蒙蒙的一片。
在这般压抑的气氛之中,荣王顾不上舟车劳顿,马不停蹄地进宫向新帝请安。
说起新帝和荣王,虽是兄弟,但并非同母所出。荣王为长,比皇帝大五岁。两人从小一块儿玩过,关系还算不错。不过后来,荣王十四岁起便披挂上阵,此后长年不回京城,兄弟两个便渐渐的疏远了。
要说荣王文武双全,战功显赫,可到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三皇子睿王。这事儿不蹊跷吗?蹊跷,但是也不蹊跷。谁叫人家睿王命好,投生到了皇后的肚子里呢。尽管排行不占优势,却是正儿八经的嫡子,说什么都占着大义。荣王再委屈,也只能吃了这个暗亏。
这是旁人的想法,荣王本人却不这么想。他一路进了宫,都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,仿佛什么都不关心,又仿佛什么都记在心上。到了乾元殿门口儿,内监安福海笑着出来告诉他,皇上怜恤兄长一路奔波辛苦,不必进殿请安了,在殿外磕个头就成。
人都到了宫门口却不接见,这是敲打,也是羞辱。荣王这么大一个人了,不会不明白。但他脸上没有露出任何难堪或者不满的神色,仍旧是寒风朔雪一样的表情。行完了大礼,他便转身离开,好像对这座集天下权力于一身的宫廷没有一丝留恋。
出了宫,终于回到久别的府邸之中,他却仍然不得歇息。新帝也真是有趣,刚才他人在宫里的时候不颁圣旨,偏挑他回府之后才派人来宣,不知是个什么意思,大抵还是警告之类的吧。
旨意说的很好听,以高高在上的口吻夸赞了荣王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的功绩,然后又说了两句类似手足情深、兄友弟恭云云的场面话,最后终于点明主题,晋封他为亲王,收回他手里一半的兵权,但作为补偿似的,又把兵部交给他管。
荣王笑了笑,接完旨,终于得以回书房歇息。他是个武将,但不打仗的时候更喜欢看书,起居都在书房里。
洗去一身风尘仆仆之后,天色已然一片漆黑。还在国丧期间,荣王也没什么胃口,只简单地用了些晚膳。刚净完口,庄征适时出现,如常禀报他些琐碎的事项:“皇帝那边显然早有打算,王爷人还未进京,接手神机营的人就已经在路上了。这会儿旨意一下,立即接手,无缝对接。”
这话透露着讽刺皇帝的意味,是大不敬,荣王却是稀松平常的样子,一面擦着手,一面笑着说:“三弟到底忌惮着本王,怕一怒之下反了,这才只撤了一半,还填了个兵部进去。”
“王爷不气?”庄征佩服荣王的胸襟,但绝不相信自己的主子甘心只做一个闲散王爷。
荣王将手中布巾一丢,转身坐到宽大的红木摇椅里,悠然自得地轻轻摇晃起来。他穿着家常的白袍,此时没有半分亲王架子,好像个超乎年龄的老者,又像是天真烂漫不曾经事的孩童,非常容易满足的样子。
“气什么,意料之中的事情罢了。新帝登基,总是免不了要忌惮武将和兄弟。本王两样都占,三弟已是仁慈。”他哂笑一声,在心腹面前并不忌讳:“或者说是,太过仁慈。若换做是本王,大概不会给威胁自己皇位之人留有这样大的余地。”
庄征见荣王心中有数,便放下心,告退之前,顺便似的说起另一件事:“对了王爷,您还记得今儿在城门口碰见的那个姑娘吗?您或许不记得了,就是抢在您前头急着进城的那名女子……和宋家大公子有所牵扯的那个。”
荣王神色微动,但并未追问,面上仍旧是不动声色的样子,只是以眼神示意庄征继续说下去。
庄征不敢在他面前拿乔,见他感兴趣,便竹筒倒豆子般说了:“王爷放心,您不让属下为难她,属下不敢擅做主张乱来。只是凑巧,底下有人来报,说是安福海那边儿派人盯着一个姑娘,还派了人手暗中保护,个个儿都是御林军里的尖子。属下就想啊,安福海一个太监,盯着人家姑娘干什么,那肯定是皇帝的意思啊。属下就顺势叫人一查,果不其然,这个孟姑娘还真不简单,不仅是宋大公子的红颜知己,还和皇帝有段好深的渊源……”
“孟姑娘……”荣王若有所思,舌尖卷动,轻轻地念出一个名字,“孟城澄?”
☆、第3章 知己
第三章知己
庄征闻言,露出十分诧异的神色来:“王爷识得她?”
荣王摇摇头,唇角微翘:“当年听人说过几句罢了。不过三弟向来谨慎,这个孟城澄,大抵是他为数不多的软肋之一,本王想不记得都难。”
都说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风花雪月的事情在天下面前看起来是小,可若是利用好了,同样足以把住一个人的命门。
“那依您的意思,咱们可要顺着这条线,捏住了皇帝的软肋?”庄征的眼睛里,闪露着一丝狡黠,“到底是能让皇帝和先帝爷大闹一场的姑娘,想来不是一般的角色。”
一瞬的沉默过后,荣王若有所思道:“先派人盯着她,不可轻举妄动。”宫里的人不是吃干饭的,若是被皇帝察觉他们注意到了孟城澄,只怕这条线就要断了。再者,他亦有几分好奇,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,明明清瘦得如同一缕随时都会消逝的轻烟,却还能那般顽强地踏过风雪,从不曾想过回头。
这场雪又断断续续地下了两日,终于暂且停了下来。城澄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。
她娘去世之前,遣散了孟府所有的下人,只留下一个从小便跟着城澄的丫鬟,名叫解忧。解忧比城澄小两岁,是城澄七岁那年在城郊尼姑庵外捡回来的孤儿。小丫头很乖巧,什么事情都听她的。城澄没有姐妹,两个人就像亲姐妹一样好。
但城澄主意硬,六年前离京的时候没有带上她,还是一个人走的。临走前留了银子,还特意留信交待,叫解忧不必等她,过两年自行嫁人便是。她给了解忧一个可以吃饱穿暖的地方,解忧给了她陪伴,彼此之间你情我愿,不存在什么买卖关系,自然没有卖身契可言。可解忧心里念着她,一直不肯走。城澄不在京城的日子,解忧就在孟府里打杂。挺漂亮一小姑娘,做的都是些仆妇干的粗活。
这次城澄回来,自然不能再叫她受委屈。托叶婉仪帮忙过眼,挑了两个老实肯干的仆妇,两个看门传话的家丁,还有两个烧火做饭的婆子。一间不大不小的宅院,用不着那么多的下人,这些个就足够了。
家里置办停当之后,城澄很快就开始感到无聊。她在外面飘荡六年,钻过大漠,游过江河,早已经野惯了。冷不丁安逸下来,又没有父母在上头约束管教,整日里只觉得无事可做,闲得几乎要挠墙。解忧看不过眼,替她出主意:“雪停了,不妨出门走走吧?”
“去哪儿好呢……”城澄苦恼地托腮:“因着国丧的缘故,哪里都不兴旺。昨儿去街上转了一圈,没劲得很啊!”
解忧沉吟道:“嗯——您可以去探望宋公子呀!前儿个您不还说,欠人家大公子一份人情嘛。”
“对哦,我怎么把他给忘了。”城澄笑了,面上多云转霁,轻快地从榻上跳了下来,“走,去宋府!”
拜访的这个决定做的很突然,直等到了门口城澄才后知后觉地发现,自己好像太不守规矩了。毕竟这里是京城,不是河间。她要见宋行霈,需得提前下拜帖方是正道。这样想来就来,是市井小民的做派。她倒罢了,可宋家老爷子到底是在朝做官的,她不该这样随便,平白丢了好友的脸。
都到了宋府门口,她又萌生退意,解忧很是不能理解。在她眼里,她家姑娘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女子,值得被所有人疼爱。不过是一个宋府,有什么进不得的。城澄却摇头,她并不是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,只是突然觉得没劲。高门大院,意味着规矩森严,她向来不喜欢那些条条框框。还是改日将宋行霈约出来,再送上一份礼物好了。
但叫城澄意外的是,她都准备要走,陈伯却亲自迎了出来,请她入内。和上回一样,陈伯对她很恭敬,这恭敬中又透着一丝疏远,像是防备。很多年后她才知道,陈伯是怕她缠住宋行霈,耽误他走上迎娶长公主的坦途。
城澄哪里知晓这些弯弯道道!雪暂且停了,外头的风却还是顶大。她生性畏寒,却不喜身着厚重衣物,故而冻得瑟瑟发抖,满心只想着赶紧往屋里暖和的地方钻,哪里还有时间揣测别人的心思和脸色。
宋大公子所居的院落,有一个寓意很好的名字,叫做云开。一进云开的门儿,就有一股香味儿扑面而来。城澄禁不住轻轻吸了吸鼻子,由衷地赞叹——这个宋行霈,忒会享受!只见他让人在暖炕上,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火锅。冬日里难得一见的菜品,都一样儿不少的摆上。而那厮正适意地倚在火炕上,只差把舒服二字写在脸上。
见城澄来,宋大公子招手叫人添了一副碗筷,又招呼她坐。完了学着生意人油嘴滑舌的样子,假意同她客套着:“哟,这不是孟老板嘛!最近红袖招的生意如何?”
多日不见,城澄见他丝毫不介意自己的贸然造访,仍如往日一般同她说话,顿时放松了许多,半真半假地回答:“不好。大公子您也不去捧场,红袖招都快揭不开锅。”
外头冬意正浓,寒风正啸,更衬得他这里温暖如春。城澄原本还不觉得,此时看着那咕噜咕噜往上冒泡儿的沸水,突然感到肚子很饿。接过下人递来的湿布巾,草草擦了擦手,她便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,笑问:“可以吃了么?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你这日子过得倒是悠闲。”
宋行霈不缓不急地掀开一个砂锅盖儿,盛上一碗小柴鸡做的汤头,再撒上一点葱花,递到城澄面前来。小小的瓷碗当中,乳白与翠色交相辉映,诱人得不像话。
“来,先喝点汤,暖一暖身子,也尝尝我家厨子的手艺。”
她低头深深一嗅,不由夸赞道:“真香。”不知是饿得急了,还是本性太馋,顾不得吹上一吹,就咕咚咕咚地喝了好几口,烫得直吐舌。
他看着城澄喝汤,眼中颇有几分慈爱的意味,像父亲,也像兄长。城澄喜欢同他玩在一处,一是因为自在,二来大抵便是眷恋这份被人关心照顾的感觉。
汤鲜味美,城澄放不下碗。在她不便说话的时候,行霈指了指东厢,实心实意地同她说道:“至于捧场,您瞅瞅,那屋里的老爷子,下了朝也不出门,见天儿地看着我,没法子。这样的生活再悠闲,也要腻了。”
这样看来,他回到京城后的日子,好像也并不是那么自在。
行霈在她眼中看出同情的意味。她不用言语,他也能知道。但他又摇了摇头,认真地说道:“不过在家,也有在家的好处。以前我常听人说,有酒则饱。我牵马北上的时候,有些意气,还是同意这样的说法。如今于京城安定下来,回头再看,我既不是李白,酒气入肠三分,也啸不出半个月亮,换不来如四明狂客的金龟。说到底,颠沛流离,尽不如我这容膝一室的舒服。”
城澄小时候贪玩,又生在孟家这样以经营青楼为生的人家里,读的书并不多。而他是个酸腐的文人,时而随口说出一些典故,她都不懂。可知己是什么呢,知己就是可以从他的一举一动,一颦一笑之中,轻而易举地得知对方的想法和心意。城澄和行霈对彼此而言,就是这样的存在。
她喝完了汤,眼神轻飘飘地落在他的身上:“得了,别装了。”她知道,他只是不肯承认委屈了自己,所以想出千百种理由,把如今的日子粉饰得歌舞升平。
他说了这样多,只换回她这简简单单的一句,却叫宋行霈心中一震。沉默几息之后,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,指着她道:“你呀!那你瞅瞅什么时候,我牵上好马一二,带上纹银十两,咱们再去河间老地方,兜兜风?”
这一看就是鬼话,不知诳谁呢。城澄轻笑一声,不动声色道:“那怎么成,听说你就要迎娶长公主了吧。堂堂额驸,还能可着心意出京游历?倒是你这个要做新郎官儿的人了,是不是该合计合计怎么疼疼你家媳妇儿。”
行霈好像没听见似的,拿起筷子,夹了几片羊肉往锅里涮着。又调了一小碟的麻酱,仔仔细细,丝毫马虎不得的样子。黄酒烧开,他一杯,她一点儿。锅下面的文火,熬着柴鸡的沸汤,滋滋的响。
他为人处世,讲究从容,说话时同样不缓不急,抑扬顿挫,自有章法。任人拿着大棒槌在后头追着赶着,他也不带快些。城澄已经习惯,很少催他。这不,又喝了一口黄酒,行霈才开口。可说的不是公主,却是她:“你一个小姑娘,在外游历,极不容易。只不过和别家的女孩儿不同的是,该上的马,该攀的交情,在大同,在客栈,你一样没拉,这是令我折腰的地方。”他叹口气,“只是我心疼了公主,哪个再来心疼你。说到底,你也该有个正经着落了。”
☆、第4章 故人
第四章故人
城澄听了这话,立即大感头痛。这回京之后不知是怎么了,先是婉仪,再是行霈,个个儿都为她的终身大事操起心来。
既然他东拉西扯,对她的问题避而不答,城澄也学奸猾,顾左右而言他:“我怎么没有正经着落了!孟府就是我的家,红袖招里的姐妹们,都是我的亲人……对啦,现在的红袖招和改元之前大不相同了。不知是不是因着国丧的缘故,来寻乐子的官家子弟不见几个,倒是那些个所谓的风流才子,见天儿的在我们坊里吟诗作对。这酸的我呀~牙疼!”
行霈笑笑,抬臂展袖,故意问她:“那你且来瞅瞅我,长衫一穿,是风雅还是酸?”
她捏着酒杯,伸过去要他续,带笑的眼睛头一回仔细端详他的脸。河间风沙大,她没注意,原来行霈竟生得这样好看,水墨画里走出来的人物一般。她又抿了口温热的黄酒,等冲劲儿散去,方笑道:“就凭你能逗本姑娘笑呀,你就是风雅,不是酸。”
他怕她喝得急了,续完酒,又夹了一筷子羊肉和几根青菜在她盘中,红绿相倚,还冒着热气儿。但城澄顾不上吃,她嗜酒如命,沾了便不停。行霈又按照她的口味调了麻酱,上头飘着一点辣油花儿,还有未研碎的白芝麻。当真是伺候到家,直叫城澄不好意思地拿起筷子,不吃都不行。
行霈看着她,一板一眼地说:“红袖招,好名字。三个字儿,一闭眼,成幅画儿,不知道要比翠楼白汀高出多少个档次。只是你一个人维持,真辛苦。”
生意场上见惯风月,很少有人像他这般真心实意,只可惜为的都是将她往旁的男人身边推。城澄心头涌上酸楚,脸上却是一副满不在意的样子:“还好吧,一个人,也都习惯了。过去娘亲还在的时候,还常在我耳旁念叨,让我找个寻常人家的小子入赘了,将来好帮我打理家业。可是这人哪里是那么好找的?正经人家,谁愿意同我们孟家结亲?不正经的,我孟城澄还不想要呢。”
行霈认真地听完后,很正经地问她:“那你,想要啥?”
黄酒温和,然而城澄太过贪杯,亦有几分上头。舌头开始变得迟钝,眼神也迷离起来,墨色的瞳仁儿里好像氤氲着一层水汽:“我不知道。可能啥都不想要!一个人来到这世上,一个人走了,清清静静的也好。”
在不放心的人面前,她从来不敢贪杯,但他不同,年少游历时认识的朋友,一起赛过马吃过沙,喝过酒闯过天下。父母双双离世之后,能让她这般信任的人不多了。
“那怎么成?”他替她发愁,“要不,我帮你留心着?若有好的,第一时间介绍给你……”
原本吃得正开心,他总提这茬,教人坏了胃口。城澄放下筷子,杏眸一挑,睨他一眼,突然间抬起绣鞋,一脚踢了过去,正踢在行霈小腿上。
“看不出你还有这个癖好,不去我红袖招做老鸨,真是可惜了了。我吃饱了,这就回了啊,不用送了!对了,你这儿的伙食委实不错,改日得空再来找你喝酒!”
她吃着人家的喝着人家的,临了还踹了人家一脚。行霈无奈地朝着她的背影摇了摇头,又低头看向自己吃了一半的鸳鸯锅。围炉聚炊欢呼处,百味消融小釜中。她在的时候,仿佛一室的无聊都被溶化了多半儿。她走了,留给他的,便又是无尽的落寞。
回家的路上,城澄不肯坐轿子,无赖一样挽着解忧的手臂,摇摇晃晃地走在大街上。好在又落雪了,路人行色匆匆,并没有人注意她。城澄伸手去接雪花,脸上挂着明晃晃的笑容,心里却很悲凉。她突然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一点喜欢行霈,或者是因为行霈不喜欢她,显得她很没有魅力似的,所以她有一点点失落,那种不想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的失落。
黄酒的后劲涌上,城澄如置云端,每一步都好像踩在棉花上。马上就要到家了,前面转个弯就是。城澄高兴起来,想着回去后要好好睡一觉,把这些烦心事都忘了。只是她没想到,孟府门口竟然有一位不速之客。那人立在那里,只简简单单一个背影,就叫城澄如坠寒冰般僵在那里,瞬间失去了思考的能力。
她下意识地拔腿要跑,可双腿软得像泥巴一样。若不是有解忧扶着,只怕早已摔了个狗啃泥。
那人听到动静,转过身来看向她。天色微暗,细雪飘飘。他的脸孔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在她的视线里——仍是记忆中的剑眉星目,风华无双,只是褪去了少年时期独有的青涩,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大人了。
她的胸膛里仿佛有人在擂鼓,咚咚,咚咚,鼓点越来越急,仿佛就要破膛而出。
可她不再是当年的孟城澄了。外出几年,她长了些见识,也学了些本事,懂得如何用一种平淡无波的眼神看向他,好像他们真的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。可是曾经的痴缠刻骨难忘,她又怎么会当真忘记他是谁?在她眼里,在她心里,他从不是睿郡王,更不是皇帝,他只是她的启绍。
是以即使明知他的身份,她还是不跪他,不拜他,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他一句:“你怎么来了?”
裴启绍来了有一会儿了。听说她去了宋府,就在门口等着。安福海在旁劝了又劝,请他回宫,他却像没听见似的。登基没几个月,他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,睡不到两个时辰,可是知道她回来了,他还是忍不住出宫来探。今日难得有一点空闲,下回出宫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。城澄爱自由,来去都像风一样。他怕自己就这么走了,就再也看不见她了。
他不想再错过她一回,不想再寝食难安。
裴启绍深深将她望着,怎么都挪不开眼。岁月在她身上施了法术,叫他的城城长大成人,出落得比他想象中还要美。六年的时间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按说足够忘记一个人。可是再见到她时,年少时那种冲动和渴望又似洪水般汹涌而出。这时候裴启绍才知道,原来六年过去,两千多天,他从未将她忘怀。
“听说你回京,来看看你。”他缓步上前,直至两人之间不过一步之遥,方定下脚步,握住她的手臂询问:“可否再喝一杯你泡的茶?”
难得见他一回,就算不提别的,只说旧友重逢,也不该怠慢了他。城澄点了头,不着痕迹地推开裴启绍的手,错身退后半步,抬臂道:“请吧。”
把人请进门后,城澄后知后觉地犯起了难。爹娘走后,孟府的主院一直都空着,大厅也很少有人去。她朋友虽多,但很少带人回家,就算来人也是直接去她住的小院。这会儿她不知该引裴启绍去哪里好了。要说他俩现在的关系,实在尴尬。亲不亲,疏不疏。去正厅,显得太正式,去她屋,显得太亲昵。最后城澄一咬牙,还是决定带他去正厅。但愿他这两年眼神儿变差,看不出大厅的太师椅上积了两层的灰。
孟府的下人本就不多,解忧被她差遣出去,就没人干活。城澄亲自给他倒了杯茶,还是禁不住,好奇地问了句:“云归还好吗?听说你登基,册了她做良妃。”
裴启绍坐在那里,眉宇间的威严与尊贵浑然天成,不论如何用布衣荆钗藏拙,都掩不住那通身的贵气。他看着城澄的眉眼,真诚问候,不似作伪,叫他不得不感慨时光真是个奇妙的东西,竟能让曾经那样亲密的两个人变得像陌路人一样。
他本想着这么久不见,一切都按照她的意思慢慢来。既然她要同他疏远,同他客气,好,他都依她。他在那明显没有人气儿的大厅坐了,接了她递过来不冒热气的茶,他竭力自持,不在她面前失态。可是城澄的话,叫他难以平静。他想起当年刚刚听说城澄出走的消息时,他震惊,他怀疑,他不肯相信。后来,他愤怒,他后悔,他责怪自己不够勇敢。而现在,他竟只觉得悲凉。
一直以来,他都以为当初她不告而别,定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。或是父皇,或是祖母,或者其他什么人逼走了她,她并不是心甘情愿地远走天涯。可是现在,她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。在她心底,根本没有想过与他有什么将来。她只想像现在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,想和谁在一起就在一起,可以是他,也可以是宋行霈,或者其他男人。可他怎么能允许,怎么能接受!
裴启绍没有预兆地突然起身,触落了茶盏,摔在地上开出一朵花儿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城澄被他吓着了,可是他接下来的作为,更加让她害怕。他寸寸逼近,她步步后退,直至被他逼至绝路,跌坐在太师椅上。
他用双臂将她困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,两人近在咫尺,呼吸可闻。裴启绍先前隐约猜出她喝了酒,但没想到酒气竟然这样重。他不由皱眉,咬牙切齿地说:“你这女人,竟然如此没心没肺!你问朕云归,那朕也要问问你。六年,朕等你整整六年,就等来了这样的结果?宋行霈他对你可好?”
行霈?
许是那半壶黄酒作祟,她的大脑有些迟钝,不明白他为何会突然提起行霈。裴启绍却以为她是默认,胸中妒火中烧,低头就要亲她。
城澄惊慌地躲开他的吻,手脚并用,拼了命地挣扎。女人在力气上天生处于弱势,她自知敌不过他,只得反唇相讥:“笑话,你等了我六年?这六年来你该娶妻娶妻,该生子生子,现在后宫里又有数不清的佳人相伴,这叫等了我六年?哈哈哈哈,裴启绍,你真是可笑至极!”
皇帝觉得很委屈:“是,这六年来,朕按照父皇的意思娶妻生子,继位之后,竭尽所能做一个贤名君主,前朝事必躬亲,后宫雨露均沾。可我的心里,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。”
☆、第5章 错乱
在这般压抑的气氛之中,荣王顾不上舟车劳顿,马不停蹄地进宫向新帝请安。
说起新帝和荣王,虽是兄弟,但并非同母所出。荣王为长,比皇帝大五岁。两人从小一块儿玩过,关系还算不错。不过后来,荣王十四岁起便披挂上阵,此后长年不回京城,兄弟两个便渐渐的疏远了。
要说荣王文武双全,战功显赫,可到最后继承皇位的却是三皇子睿王。这事儿不蹊跷吗?蹊跷,但是也不蹊跷。谁叫人家睿王命好,投生到了皇后的肚子里呢。尽管排行不占优势,却是正儿八经的嫡子,说什么都占着大义。荣王再委屈,也只能吃了这个暗亏。
这是旁人的想法,荣王本人却不这么想。他一路进了宫,都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,仿佛什么都不关心,又仿佛什么都记在心上。到了乾元殿门口儿,内监安福海笑着出来告诉他,皇上怜恤兄长一路奔波辛苦,不必进殿请安了,在殿外磕个头就成。
人都到了宫门口却不接见,这是敲打,也是羞辱。荣王这么大一个人了,不会不明白。但他脸上没有露出任何难堪或者不满的神色,仍旧是寒风朔雪一样的表情。行完了大礼,他便转身离开,好像对这座集天下权力于一身的宫廷没有一丝留恋。
出了宫,终于回到久别的府邸之中,他却仍然不得歇息。新帝也真是有趣,刚才他人在宫里的时候不颁圣旨,偏挑他回府之后才派人来宣,不知是个什么意思,大抵还是警告之类的吧。
旨意说的很好听,以高高在上的口吻夸赞了荣王这些年来南征北战的功绩,然后又说了两句类似手足情深、兄友弟恭云云的场面话,最后终于点明主题,晋封他为亲王,收回他手里一半的兵权,但作为补偿似的,又把兵部交给他管。
荣王笑了笑,接完旨,终于得以回书房歇息。他是个武将,但不打仗的时候更喜欢看书,起居都在书房里。
洗去一身风尘仆仆之后,天色已然一片漆黑。还在国丧期间,荣王也没什么胃口,只简单地用了些晚膳。刚净完口,庄征适时出现,如常禀报他些琐碎的事项:“皇帝那边显然早有打算,王爷人还未进京,接手神机营的人就已经在路上了。这会儿旨意一下,立即接手,无缝对接。”
这话透露着讽刺皇帝的意味,是大不敬,荣王却是稀松平常的样子,一面擦着手,一面笑着说:“三弟到底忌惮着本王,怕一怒之下反了,这才只撤了一半,还填了个兵部进去。”
“王爷不气?”庄征佩服荣王的胸襟,但绝不相信自己的主子甘心只做一个闲散王爷。
荣王将手中布巾一丢,转身坐到宽大的红木摇椅里,悠然自得地轻轻摇晃起来。他穿着家常的白袍,此时没有半分亲王架子,好像个超乎年龄的老者,又像是天真烂漫不曾经事的孩童,非常容易满足的样子。
“气什么,意料之中的事情罢了。新帝登基,总是免不了要忌惮武将和兄弟。本王两样都占,三弟已是仁慈。”他哂笑一声,在心腹面前并不忌讳:“或者说是,太过仁慈。若换做是本王,大概不会给威胁自己皇位之人留有这样大的余地。”
庄征见荣王心中有数,便放下心,告退之前,顺便似的说起另一件事:“对了王爷,您还记得今儿在城门口碰见的那个姑娘吗?您或许不记得了,就是抢在您前头急着进城的那名女子……和宋家大公子有所牵扯的那个。”
荣王神色微动,但并未追问,面上仍旧是不动声色的样子,只是以眼神示意庄征继续说下去。
庄征不敢在他面前拿乔,见他感兴趣,便竹筒倒豆子般说了:“王爷放心,您不让属下为难她,属下不敢擅做主张乱来。只是凑巧,底下有人来报,说是安福海那边儿派人盯着一个姑娘,还派了人手暗中保护,个个儿都是御林军里的尖子。属下就想啊,安福海一个太监,盯着人家姑娘干什么,那肯定是皇帝的意思啊。属下就顺势叫人一查,果不其然,这个孟姑娘还真不简单,不仅是宋大公子的红颜知己,还和皇帝有段好深的渊源……”
“孟姑娘……”荣王若有所思,舌尖卷动,轻轻地念出一个名字,“孟城澄?”
☆、第3章 知己
第三章知己
庄征闻言,露出十分诧异的神色来:“王爷识得她?”
荣王摇摇头,唇角微翘:“当年听人说过几句罢了。不过三弟向来谨慎,这个孟城澄,大抵是他为数不多的软肋之一,本王想不记得都难。”
都说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。风花雪月的事情在天下面前看起来是小,可若是利用好了,同样足以把住一个人的命门。
“那依您的意思,咱们可要顺着这条线,捏住了皇帝的软肋?”庄征的眼睛里,闪露着一丝狡黠,“到底是能让皇帝和先帝爷大闹一场的姑娘,想来不是一般的角色。”
一瞬的沉默过后,荣王若有所思道:“先派人盯着她,不可轻举妄动。”宫里的人不是吃干饭的,若是被皇帝察觉他们注意到了孟城澄,只怕这条线就要断了。再者,他亦有几分好奇,究竟是什么样的女子,明明清瘦得如同一缕随时都会消逝的轻烟,却还能那般顽强地踏过风雪,从不曾想过回头。
这场雪又断断续续地下了两日,终于暂且停了下来。城澄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。
她娘去世之前,遣散了孟府所有的下人,只留下一个从小便跟着城澄的丫鬟,名叫解忧。解忧比城澄小两岁,是城澄七岁那年在城郊尼姑庵外捡回来的孤儿。小丫头很乖巧,什么事情都听她的。城澄没有姐妹,两个人就像亲姐妹一样好。
但城澄主意硬,六年前离京的时候没有带上她,还是一个人走的。临走前留了银子,还特意留信交待,叫解忧不必等她,过两年自行嫁人便是。她给了解忧一个可以吃饱穿暖的地方,解忧给了她陪伴,彼此之间你情我愿,不存在什么买卖关系,自然没有卖身契可言。可解忧心里念着她,一直不肯走。城澄不在京城的日子,解忧就在孟府里打杂。挺漂亮一小姑娘,做的都是些仆妇干的粗活。
这次城澄回来,自然不能再叫她受委屈。托叶婉仪帮忙过眼,挑了两个老实肯干的仆妇,两个看门传话的家丁,还有两个烧火做饭的婆子。一间不大不小的宅院,用不着那么多的下人,这些个就足够了。
家里置办停当之后,城澄很快就开始感到无聊。她在外面飘荡六年,钻过大漠,游过江河,早已经野惯了。冷不丁安逸下来,又没有父母在上头约束管教,整日里只觉得无事可做,闲得几乎要挠墙。解忧看不过眼,替她出主意:“雪停了,不妨出门走走吧?”
“去哪儿好呢……”城澄苦恼地托腮:“因着国丧的缘故,哪里都不兴旺。昨儿去街上转了一圈,没劲得很啊!”
解忧沉吟道:“嗯——您可以去探望宋公子呀!前儿个您不还说,欠人家大公子一份人情嘛。”
“对哦,我怎么把他给忘了。”城澄笑了,面上多云转霁,轻快地从榻上跳了下来,“走,去宋府!”
拜访的这个决定做的很突然,直等到了门口城澄才后知后觉地发现,自己好像太不守规矩了。毕竟这里是京城,不是河间。她要见宋行霈,需得提前下拜帖方是正道。这样想来就来,是市井小民的做派。她倒罢了,可宋家老爷子到底是在朝做官的,她不该这样随便,平白丢了好友的脸。
都到了宋府门口,她又萌生退意,解忧很是不能理解。在她眼里,她家姑娘是这世界上最美好的女子,值得被所有人疼爱。不过是一个宋府,有什么进不得的。城澄却摇头,她并不是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,只是突然觉得没劲。高门大院,意味着规矩森严,她向来不喜欢那些条条框框。还是改日将宋行霈约出来,再送上一份礼物好了。
但叫城澄意外的是,她都准备要走,陈伯却亲自迎了出来,请她入内。和上回一样,陈伯对她很恭敬,这恭敬中又透着一丝疏远,像是防备。很多年后她才知道,陈伯是怕她缠住宋行霈,耽误他走上迎娶长公主的坦途。
城澄哪里知晓这些弯弯道道!雪暂且停了,外头的风却还是顶大。她生性畏寒,却不喜身着厚重衣物,故而冻得瑟瑟发抖,满心只想着赶紧往屋里暖和的地方钻,哪里还有时间揣测别人的心思和脸色。
宋大公子所居的院落,有一个寓意很好的名字,叫做云开。一进云开的门儿,就有一股香味儿扑面而来。城澄禁不住轻轻吸了吸鼻子,由衷地赞叹——这个宋行霈,忒会享受!只见他让人在暖炕上,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火锅。冬日里难得一见的菜品,都一样儿不少的摆上。而那厮正适意地倚在火炕上,只差把舒服二字写在脸上。
见城澄来,宋大公子招手叫人添了一副碗筷,又招呼她坐。完了学着生意人油嘴滑舌的样子,假意同她客套着:“哟,这不是孟老板嘛!最近红袖招的生意如何?”
多日不见,城澄见他丝毫不介意自己的贸然造访,仍如往日一般同她说话,顿时放松了许多,半真半假地回答:“不好。大公子您也不去捧场,红袖招都快揭不开锅。”
外头冬意正浓,寒风正啸,更衬得他这里温暖如春。城澄原本还不觉得,此时看着那咕噜咕噜往上冒泡儿的沸水,突然感到肚子很饿。接过下人递来的湿布巾,草草擦了擦手,她便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,笑问:“可以吃了么?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你这日子过得倒是悠闲。”
宋行霈不缓不急地掀开一个砂锅盖儿,盛上一碗小柴鸡做的汤头,再撒上一点葱花,递到城澄面前来。小小的瓷碗当中,乳白与翠色交相辉映,诱人得不像话。
“来,先喝点汤,暖一暖身子,也尝尝我家厨子的手艺。”
她低头深深一嗅,不由夸赞道:“真香。”不知是饿得急了,还是本性太馋,顾不得吹上一吹,就咕咚咕咚地喝了好几口,烫得直吐舌。
他看着城澄喝汤,眼中颇有几分慈爱的意味,像父亲,也像兄长。城澄喜欢同他玩在一处,一是因为自在,二来大抵便是眷恋这份被人关心照顾的感觉。
汤鲜味美,城澄放不下碗。在她不便说话的时候,行霈指了指东厢,实心实意地同她说道:“至于捧场,您瞅瞅,那屋里的老爷子,下了朝也不出门,见天儿地看着我,没法子。这样的生活再悠闲,也要腻了。”
这样看来,他回到京城后的日子,好像也并不是那么自在。
行霈在她眼中看出同情的意味。她不用言语,他也能知道。但他又摇了摇头,认真地说道:“不过在家,也有在家的好处。以前我常听人说,有酒则饱。我牵马北上的时候,有些意气,还是同意这样的说法。如今于京城安定下来,回头再看,我既不是李白,酒气入肠三分,也啸不出半个月亮,换不来如四明狂客的金龟。说到底,颠沛流离,尽不如我这容膝一室的舒服。”
城澄小时候贪玩,又生在孟家这样以经营青楼为生的人家里,读的书并不多。而他是个酸腐的文人,时而随口说出一些典故,她都不懂。可知己是什么呢,知己就是可以从他的一举一动,一颦一笑之中,轻而易举地得知对方的想法和心意。城澄和行霈对彼此而言,就是这样的存在。
她喝完了汤,眼神轻飘飘地落在他的身上:“得了,别装了。”她知道,他只是不肯承认委屈了自己,所以想出千百种理由,把如今的日子粉饰得歌舞升平。
他说了这样多,只换回她这简简单单的一句,却叫宋行霈心中一震。沉默几息之后,他突然哈哈大笑起来,指着她道:“你呀!那你瞅瞅什么时候,我牵上好马一二,带上纹银十两,咱们再去河间老地方,兜兜风?”
这一看就是鬼话,不知诳谁呢。城澄轻笑一声,不动声色道:“那怎么成,听说你就要迎娶长公主了吧。堂堂额驸,还能可着心意出京游历?倒是你这个要做新郎官儿的人了,是不是该合计合计怎么疼疼你家媳妇儿。”
行霈好像没听见似的,拿起筷子,夹了几片羊肉往锅里涮着。又调了一小碟的麻酱,仔仔细细,丝毫马虎不得的样子。黄酒烧开,他一杯,她一点儿。锅下面的文火,熬着柴鸡的沸汤,滋滋的响。
他为人处世,讲究从容,说话时同样不缓不急,抑扬顿挫,自有章法。任人拿着大棒槌在后头追着赶着,他也不带快些。城澄已经习惯,很少催他。这不,又喝了一口黄酒,行霈才开口。可说的不是公主,却是她:“你一个小姑娘,在外游历,极不容易。只不过和别家的女孩儿不同的是,该上的马,该攀的交情,在大同,在客栈,你一样没拉,这是令我折腰的地方。”他叹口气,“只是我心疼了公主,哪个再来心疼你。说到底,你也该有个正经着落了。”
☆、第4章 故人
第四章故人
城澄听了这话,立即大感头痛。这回京之后不知是怎么了,先是婉仪,再是行霈,个个儿都为她的终身大事操起心来。
既然他东拉西扯,对她的问题避而不答,城澄也学奸猾,顾左右而言他:“我怎么没有正经着落了!孟府就是我的家,红袖招里的姐妹们,都是我的亲人……对啦,现在的红袖招和改元之前大不相同了。不知是不是因着国丧的缘故,来寻乐子的官家子弟不见几个,倒是那些个所谓的风流才子,见天儿的在我们坊里吟诗作对。这酸的我呀~牙疼!”
行霈笑笑,抬臂展袖,故意问她:“那你且来瞅瞅我,长衫一穿,是风雅还是酸?”
她捏着酒杯,伸过去要他续,带笑的眼睛头一回仔细端详他的脸。河间风沙大,她没注意,原来行霈竟生得这样好看,水墨画里走出来的人物一般。她又抿了口温热的黄酒,等冲劲儿散去,方笑道:“就凭你能逗本姑娘笑呀,你就是风雅,不是酸。”
他怕她喝得急了,续完酒,又夹了一筷子羊肉和几根青菜在她盘中,红绿相倚,还冒着热气儿。但城澄顾不上吃,她嗜酒如命,沾了便不停。行霈又按照她的口味调了麻酱,上头飘着一点辣油花儿,还有未研碎的白芝麻。当真是伺候到家,直叫城澄不好意思地拿起筷子,不吃都不行。
行霈看着她,一板一眼地说:“红袖招,好名字。三个字儿,一闭眼,成幅画儿,不知道要比翠楼白汀高出多少个档次。只是你一个人维持,真辛苦。”
生意场上见惯风月,很少有人像他这般真心实意,只可惜为的都是将她往旁的男人身边推。城澄心头涌上酸楚,脸上却是一副满不在意的样子:“还好吧,一个人,也都习惯了。过去娘亲还在的时候,还常在我耳旁念叨,让我找个寻常人家的小子入赘了,将来好帮我打理家业。可是这人哪里是那么好找的?正经人家,谁愿意同我们孟家结亲?不正经的,我孟城澄还不想要呢。”
行霈认真地听完后,很正经地问她:“那你,想要啥?”
黄酒温和,然而城澄太过贪杯,亦有几分上头。舌头开始变得迟钝,眼神也迷离起来,墨色的瞳仁儿里好像氤氲着一层水汽:“我不知道。可能啥都不想要!一个人来到这世上,一个人走了,清清静静的也好。”
在不放心的人面前,她从来不敢贪杯,但他不同,年少游历时认识的朋友,一起赛过马吃过沙,喝过酒闯过天下。父母双双离世之后,能让她这般信任的人不多了。
“那怎么成?”他替她发愁,“要不,我帮你留心着?若有好的,第一时间介绍给你……”
原本吃得正开心,他总提这茬,教人坏了胃口。城澄放下筷子,杏眸一挑,睨他一眼,突然间抬起绣鞋,一脚踢了过去,正踢在行霈小腿上。
“看不出你还有这个癖好,不去我红袖招做老鸨,真是可惜了了。我吃饱了,这就回了啊,不用送了!对了,你这儿的伙食委实不错,改日得空再来找你喝酒!”
她吃着人家的喝着人家的,临了还踹了人家一脚。行霈无奈地朝着她的背影摇了摇头,又低头看向自己吃了一半的鸳鸯锅。围炉聚炊欢呼处,百味消融小釜中。她在的时候,仿佛一室的无聊都被溶化了多半儿。她走了,留给他的,便又是无尽的落寞。
回家的路上,城澄不肯坐轿子,无赖一样挽着解忧的手臂,摇摇晃晃地走在大街上。好在又落雪了,路人行色匆匆,并没有人注意她。城澄伸手去接雪花,脸上挂着明晃晃的笑容,心里却很悲凉。她突然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一点喜欢行霈,或者是因为行霈不喜欢她,显得她很没有魅力似的,所以她有一点点失落,那种不想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的失落。
黄酒的后劲涌上,城澄如置云端,每一步都好像踩在棉花上。马上就要到家了,前面转个弯就是。城澄高兴起来,想着回去后要好好睡一觉,把这些烦心事都忘了。只是她没想到,孟府门口竟然有一位不速之客。那人立在那里,只简简单单一个背影,就叫城澄如坠寒冰般僵在那里,瞬间失去了思考的能力。
她下意识地拔腿要跑,可双腿软得像泥巴一样。若不是有解忧扶着,只怕早已摔了个狗啃泥。
那人听到动静,转过身来看向她。天色微暗,细雪飘飘。他的脸孔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出现在她的视线里——仍是记忆中的剑眉星目,风华无双,只是褪去了少年时期独有的青涩,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大人了。
她的胸膛里仿佛有人在擂鼓,咚咚,咚咚,鼓点越来越急,仿佛就要破膛而出。
可她不再是当年的孟城澄了。外出几年,她长了些见识,也学了些本事,懂得如何用一种平淡无波的眼神看向他,好像他们真的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。可是曾经的痴缠刻骨难忘,她又怎么会当真忘记他是谁?在她眼里,在她心里,他从不是睿郡王,更不是皇帝,他只是她的启绍。
是以即使明知他的身份,她还是不跪他,不拜他,只是轻描淡写地问他一句:“你怎么来了?”
裴启绍来了有一会儿了。听说她去了宋府,就在门口等着。安福海在旁劝了又劝,请他回宫,他却像没听见似的。登基没几个月,他每天都忙得晕头转向,睡不到两个时辰,可是知道她回来了,他还是忍不住出宫来探。今日难得有一点空闲,下回出宫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。城澄爱自由,来去都像风一样。他怕自己就这么走了,就再也看不见她了。
他不想再错过她一回,不想再寝食难安。
裴启绍深深将她望着,怎么都挪不开眼。岁月在她身上施了法术,叫他的城城长大成人,出落得比他想象中还要美。六年的时间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按说足够忘记一个人。可是再见到她时,年少时那种冲动和渴望又似洪水般汹涌而出。这时候裴启绍才知道,原来六年过去,两千多天,他从未将她忘怀。
“听说你回京,来看看你。”他缓步上前,直至两人之间不过一步之遥,方定下脚步,握住她的手臂询问:“可否再喝一杯你泡的茶?”
难得见他一回,就算不提别的,只说旧友重逢,也不该怠慢了他。城澄点了头,不着痕迹地推开裴启绍的手,错身退后半步,抬臂道:“请吧。”
把人请进门后,城澄后知后觉地犯起了难。爹娘走后,孟府的主院一直都空着,大厅也很少有人去。她朋友虽多,但很少带人回家,就算来人也是直接去她住的小院。这会儿她不知该引裴启绍去哪里好了。要说他俩现在的关系,实在尴尬。亲不亲,疏不疏。去正厅,显得太正式,去她屋,显得太亲昵。最后城澄一咬牙,还是决定带他去正厅。但愿他这两年眼神儿变差,看不出大厅的太师椅上积了两层的灰。
孟府的下人本就不多,解忧被她差遣出去,就没人干活。城澄亲自给他倒了杯茶,还是禁不住,好奇地问了句:“云归还好吗?听说你登基,册了她做良妃。”
裴启绍坐在那里,眉宇间的威严与尊贵浑然天成,不论如何用布衣荆钗藏拙,都掩不住那通身的贵气。他看着城澄的眉眼,真诚问候,不似作伪,叫他不得不感慨时光真是个奇妙的东西,竟能让曾经那样亲密的两个人变得像陌路人一样。
他本想着这么久不见,一切都按照她的意思慢慢来。既然她要同他疏远,同他客气,好,他都依她。他在那明显没有人气儿的大厅坐了,接了她递过来不冒热气的茶,他竭力自持,不在她面前失态。可是城澄的话,叫他难以平静。他想起当年刚刚听说城澄出走的消息时,他震惊,他怀疑,他不肯相信。后来,他愤怒,他后悔,他责怪自己不够勇敢。而现在,他竟只觉得悲凉。
一直以来,他都以为当初她不告而别,定是有什么不得已的苦衷。或是父皇,或是祖母,或者其他什么人逼走了她,她并不是心甘情愿地远走天涯。可是现在,她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。在她心底,根本没有想过与他有什么将来。她只想像现在这样自由自在地生活,想和谁在一起就在一起,可以是他,也可以是宋行霈,或者其他男人。可他怎么能允许,怎么能接受!
裴启绍没有预兆地突然起身,触落了茶盏,摔在地上开出一朵花儿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城澄被他吓着了,可是他接下来的作为,更加让她害怕。他寸寸逼近,她步步后退,直至被他逼至绝路,跌坐在太师椅上。
他用双臂将她困在这方小小的天地里,两人近在咫尺,呼吸可闻。裴启绍先前隐约猜出她喝了酒,但没想到酒气竟然这样重。他不由皱眉,咬牙切齿地说:“你这女人,竟然如此没心没肺!你问朕云归,那朕也要问问你。六年,朕等你整整六年,就等来了这样的结果?宋行霈他对你可好?”
行霈?
许是那半壶黄酒作祟,她的大脑有些迟钝,不明白他为何会突然提起行霈。裴启绍却以为她是默认,胸中妒火中烧,低头就要亲她。
城澄惊慌地躲开他的吻,手脚并用,拼了命地挣扎。女人在力气上天生处于弱势,她自知敌不过他,只得反唇相讥:“笑话,你等了我六年?这六年来你该娶妻娶妻,该生子生子,现在后宫里又有数不清的佳人相伴,这叫等了我六年?哈哈哈哈,裴启绍,你真是可笑至极!”
皇帝觉得很委屈:“是,这六年来,朕按照父皇的意思娶妻生子,继位之后,竭尽所能做一个贤名君主,前朝事必躬亲,后宫雨露均沾。可我的心里,从来都没有忘记过你。”
☆、第5章 错乱